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茶葉最好沖泡幾次最科學

中國是茶的故鄉,早在唐代以前,中國生產的茶葉便通過陸路及海運的方式遠銷各地。首先到達了日本和韓國,然後傳到印度和中亞地區。在明清時期,又傳到了阿拉伯增島。在17世紀初期,中國茶葉又遠銷至歐洲各國,很多上層社會的貴族、紳士都養成了喝茶的習慣。中國的共和中國的絲綢及磁器一樣,已經成為了中國在全世界的代名詞。  

中國是茶的故鄉  
中國是茶的故鄉,所以,中國人對茶真是再熟不過的了。無論是帝王將相,文人墨客,儒、道、釋三教九流,還是挑夫販夫,無不與茶結下不解之緣。俗語常說:“早晨開門七件事,柴米油鹽醬醋茶”。不僅內地人民這樣,邊疆少數民族也同樣好茶。北方遊牧民族好用奶茶,西藏人民喜用酥油茶,南方少數民族愛飲鹽巴茶。可見,茶早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  
茶之用,可為飲、為藥、為菜肴;茶之禮,上至宮廷茶儀,中至文人茶會、禪院茶宴,下至民間婚俗、節俗,無處不在。茶之法,自唐以降,代代完善,以至成為中央政權控制“番邦”的一大方略,曰“茶馬互市”。  
茶從中國飄洋過海,香溢五洲。現而今,人們發現,“茶之路”在溝通中外文化所起的作用上,不比“絲稠之路”遜色。  
過去飲茶可不像現在這樣簡單,古人飲茶有道,藝茶有術。中國茶文化中所體現的儒、道、佛各家的思想精髓,物質形式與精神理念、情操、道德、禮儀結合之巧妙,讓人歎為觀止。  


陸羽和他的茶經  
陸羽,字鴻漸;一名疾,字季疵。自號桑 翁,又號竟陵子。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,複州竟陵郡人(今湖北省天門縣)。開元、天寶年間號稱唐朝盛世,國家富強,域內安寧。但陸羽一出生便面臨著種種不幸。據《新唐書<陸羽傳>》和《唐才子傳》記載,陸羽是個棄兒,自幼無父母撫養,被籠蓋寺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。積公為唐代名僧,《紀異錄》載,唐代宗時曾召積公入宮,給予特殊禮遇。積公好茶,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。  
西元775年(天寶十四年)安史之亂爆發,唐朝進入了一個動亂不安的時期。二十四、五歲的陸羽隨著流亡的難民離開故鄉,流落湖州(今浙江湖州市)。湖州較北方相對安寧。 陸羽自幼隨積公大師在寺院採茶、煮茶,對茶學早就發生濃厚興趣。湖州又是名茶產地,  
陸羽在這一帶搜集了不少有關茶的生產、製作的材料。為潛心研究和寫作,陸羽終於結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,於上元初結廬於湖州苕溪。經過一年多努力,終於寫出了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,也是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著----《茶經》的初稿,時年陸羽二十八歲。西元763年,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,陸羽又對《茶經》作了一次修訂。他還親自設計了煮茶的風爐,把平定安史之亂的事鑄在鼎上,標明“聖唐滅胡明年造”,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樂為樂的闊大胸懷。  
陸羽的《茶經》,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、源流、現狀、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、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。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學著作,又是茶文化的專著。  
《茶經》共十章,七千餘言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卷。十章目次為:一之源、二之具、三之造、四之器、五之煮、六之飲、七之事、八之出、九之略、十之圖。  
一之源,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、氣侯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、功用;二之具,講當時製作、加工茶葉的工具;三之造,講茶的製作過程;四之器,講煮茶、飲茶器皿;五之煮,講煮茶的過程、技藝;六之飲,講飲茶的方法、茶品鑒賞;七之事,講中國飲茶的歷史;八之出,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,並品評其高下,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,對於自己不甚明瞭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;九之略,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,何種情況省略何種:野外采薪煮茶,火爐、交床等不必講究;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。但在正式茶宴上,“城邑之中,王公之門”,“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。”  
最後,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,張陳於座隅,茶人們喝著茶,看著圖,品茶之味,、明茶之理,神爽目悅,這與端來一瓢一碗,幾口灌下,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。  
總之,五、六、七三章集中反映了陸羽所創造的茶藝和茶道精神。煮茶過程不僅被陸羽藝術化,而且運用“五行”說強調煮茶應注意的水質、火候。茶用名茶至嫩者,精製封存以待用,不使精華散越。火用嘉木之炭,而忌膏木、敗株。水用山中乳泉,涓涓江流,離市之深井。煮茶講究三沸,還要欣賞其波翻浪湧的美妙情景。保其華,觀其色,品其味。  
陸羽說:“天有萬物皆有至妙”,“所庇者屋,屋精極;所著者衣,衣精極;所飽者食,食與酒皆精極”,也就是說,衣食住行都要表現出高尚的審美追求。  
  
自古中國就流傳著許多與茶相關的民俗傳說,千百年來,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,有的故事,已經湮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,而有些,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!  
雷響茶和罐罐茶  
聚居在雲南省怒江的僳僳族有喝雷響茶的風習。其制法:先用一個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將水煨開,再把餅茶放在小瓦罐裏烤香,然後將大瓦罐裏的開水加入小瓦罐熬茶。五分鐘後濾出茶葉渣,將茶汁倒入酥油筒內,倒入兩三罐茶汁後加入酥油,再加事先炒熟、碾碎的核桃仁、花生米、鹽巴或糖、雞蛋等。最後將一塊有一個洞的放在火中燒紅的鵝卵石放入酥油筒內,使筒內茶汁作響,猶如雷鳴一般。響聲過後馬上使勁用木杵上下抽打,使酥油成霧狀,均勻溶於茶汁中,打好倒出趁熱飲用。  
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的回族,飲茶方式更是多種多樣,其中最奇特是喝罐罐茶。罐罐茶是用炒青綠茶為原料,經加水熬煮而成。煮茶時,先在罐子中盛上半罐水,放在小火爐上沸騰時,放入茶葉五至八克,邊煮邊拌,使茶、水相融,茶汁充分浸出。這樣經二至三分鐘後,再向罐內加水至八成滿,直至茶水再沸騰,即可傾湯入杯。由於茶汁濃,宜用小杯,當地人已習慣飲濃茶了。它具有“提精神、助消化、去病魔、保康健”的好處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