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學習釣鯽魚的啟示

1989年5月6日在杭州,同年5月13日在北京,海峽兩岸舉行了兩場釣鯽比賽,結果前6名均被台北隊所囊括。為此,我對台北隊的垂釣技藝進行了研究,閱讀了有關文章。他們的經驗,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:
  1.小漁鉤、極細的線,是釣鯽魚的重要一環。這是由鯽魚膽小而警覺、個體較小的特點所決定的。台北隊所用的腦線粗0.04毫米,主線粗0.07毫米,丸袖式無倒刺漁鉤4~6號,均為日本所產。
  2.長腦線、立柱形兩頭帶金屬環的鉛墜、漂墜搭配適當,反應靈敏。台北隊所用的腦線長度為33~50厘米。為什麼要用長腦線?這是由鯽魚叼食的特點所決定的。在實驗觀察時,看到它的吞餌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:第一階段,先是圍著釣餌轉,有時用身體蹭或用尾巴扇。這時反應在短腦線的漁漂上,表現為上下抖動,提竿時可能掛住魚體或魚尾,偶爾能提上岸,但絕大多數是空鉤,或鉤上掛點鱗片。這種上下抖動的現象,若用長腦線(50厘米)就會消除,漁漂紋絲不動。
  第二階段,經過看、圍轉、蹭或扇,感到無危險或口味適宜,將餌鉤一口吞下,叼著餌鉤起游逃走。反應在長腦線漁漂上,是迅速下沉,見沉漂就提竿,十拿九穩能得魚。沒有假信息,從來不送漂,這就是長腦線的優點。因為腦線和主線都很細,酷似蛛絲,從而解除了鯽魚的警覺,只見它頭朝下、尾朝上一口吞下餌鉤,抬頭遊走。所以,出現「悶漂」和「領漂」。
  這對動作比較緩慢的老年垂釣者是比較適用的,就廣大青壯年垂釣者而言,落空的機會就更少了。立柱形兩頭帶金屬小環的鉛墜,長約3.3~3.5厘米,上環與主線聯結,下環與長腦線打結,保持了原線固有的拉力強度。因為與金屬小環聯線不存在線與線之間打結。根據漁漂的浮力大小,在立柱體上增加或減少捲上去的鉛皮重量,是十分便當的,可以把漂墜搭配到最佳靈敏度。台隊的釣法是兩條腦線各拴一隻漁鉤,一長一短,上下僅差3.3~3.5厘米。好的漂墜狀況是,下面那只漁鉤剛好擦地,上面的那只漁鉤懸浮在水中,反應非常靈敏。我在倣傚實踐中,唯感美中不足的,就是兩條長腦線極易絞在一起。為了克服此弊,可把腦線與下金屬環聯結處,各加襯一段長約2厘米的細小塑料管,從管中穿線,並固定在金屬環的兩側,使兩條長腦線分開,並保持5~7厘米的間距。
  3.拉直主線,為縮短提竿時間創造了條件。投鉤之後就把主線拉直,並把竿梢插入水中。這樣,能抗風,防止釣竿晃動,保持漁漂的穩定性。這是台北選手的第三種做法。需要注意的是,把主線拉直後的多餘線段不好處理。為此,可將威海產450厘米長手竿裝上導線環,安上小102型繞線輪,使用起來便會得心應手,不僅是釣鯽魚的常用竿,用小鉛墜能甩出30多米遠,釣其他底層魚,代海竿用也挺好。或在手竿柄節上裝一個塑料圓盤式繞線輪(漁具店有售),在其與竿相銜接處,夾入一小條塑料板(如廢舊的X光膠片),剪成6×2厘米的長條,固定在繞線盤與竿柄銜接處,搖盤收直主線後,把線勒入此夾縫中。假若大魚上鉤後,魚要線時又可自由抽出——拉動繞線盤倒轉。為使竿與線保持一體或不亂線,可根據竿身的長度,套上3~5條扎辮子用的橡皮筋。為了使上線下線方便,可在主線上穿入長2.5厘米的氣門心,上線時把氣門心套在竿梢上即可,下線時從氣門心中抽出竿梢即可收線。經過這樣改裝後的手竿,不僅釣鯽魚時好用,釣其他魚也好用。
  台北隊參賽的運動員,絕大多數都是釣鯽魚專門研究團體——「名人會」的會員,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釣鯽技術,並用比賽等各種形式進行實地訓練,對釣技精益求精,曾在世界性釣鯽比賽中取得好成績。在釣具方面也比較先進,如用日本產的5.4米碳素竿,其重量僅有145克,既輕便,又有高強度。抽拉式竿架,既能調長度又可調角度。伸縮式兩節的抄網把柄,既方便,又靈活。島內還有專門生產各種魚餌的工廠,有香型獨特專用於釣鯽魚的餌料。這些都是他們的優勢。
返回列表